QQ:站内信联系

您的位置:主页 > 汇赢娱乐平台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王兴兴:选对专业赢在AI+机器人时代!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等你来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03 18:14人气:166

  “大学不同于高中,方向千行百业,每个人的可选择性非常多。”在这个AI与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选择一门与未来紧密相连的专业至关重要。

  “如果你从小喜欢拆解维修电子产品或动手DIY,推荐学习机械或电子相关专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等一批国家栋梁和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

  学院下设7个系,3个中心(模具、MEM、实验),建有国家板带生产先进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井下智能控制研究院、细粒矿物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科技美育中心,携手京东物流集团共建“5G+智能物流研究中心。学院设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知名学者和久负盛名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近五年, 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等数十项,年科研合同额逾亿元,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内的1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0余件,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学院零件精确轧制成形理论与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工程车辆大功率交流驱动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批高端室外大马力压雪车亮相2022冬奥会赛场,主持设计的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和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火炬“澎湃”得到国家领导人赞许。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7个本科生专业,入选国家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三大门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的鲜明特色。

  机械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控制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理论知识,具有解决机械和机电系统在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管理、使用、维护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人才。

  该专业是学校成立最早、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是学校第一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首批进入国家“卓越计划”、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得到国家“211 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培养了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功勋专业;是以大型工业机械为特色、以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点为支撑、以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为平台、与企业院所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基地;是厚基础、重实践、国际通行、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长青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基础理论,拓展新能源与智能驾驶等领域,分析解决车辆系统设计、制造、检测与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该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的车辆工程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博士化率100%,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屡创佳绩,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采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具有完备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生可参与多项全国级别的科技竞赛,近三年指导学生在智能车、机器人、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与海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交换生联合培养制度。学生可通过“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赴境外名校交流学习。

  物流工程系是国内最早从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育的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最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 2010年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21年获批教育部第一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试点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物流工程专业建有AS/RS自动化存储、物流系统仿真、物流信息采集与跟踪实验室,以及物流定位与监控系统和企业物流跟踪与追溯系统。学术科研国内领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和企事业合作项目,取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由本科生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多个比赛中屡创佳绩,是全国成绩最好的高校。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能够运用综合性的创新思维和系统的方法深入洞察人的需求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卓越人才。

  该专业在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两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

  拥有一支设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光华龙腾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市创意设计年度青年人物金奖获得者,团队荣获北京市“教育先锋号”称号。

  专业研究方向涵盖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人机工程与认知心理、设计管理与设计策略、交互设计理论与方法、服务设计理论与方法、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游戏设计等多领域,并建有相关实验室,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和实习实践基地。

  专业教师团队负责完成的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和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澎湃”,得到国家领导人赞许。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涉及计算机与设计艺术相结合的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信息传达领域的卓越人才。

  该专业在2022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科技大学传统金属工艺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拥有一支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光华龙腾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市创意设计年度青年人物金奖获得者,团队荣获北京市“教育先锋号”称号。研究方向涵盖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数字娱乐设计、品牌开发与创意设计、平面视觉设计、数字影像与数字媒体、AI艺术和AI视觉设计等领域,建有人机工程与认知心理、交互与媒体以及数字影像等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教师作品在全国美展、红星奖、中国“包装之星”等专业大赛中多次获奖。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等比赛中获奖超过百余项。

  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能够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感知、控制与应用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机器人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人才。

  本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组成的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了以美的库卡机器人、极智嘉科技、灵动科技等机器人企业为代表的实习实践基地。

  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内有关机器人方向的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曾获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部分同学作为校机器人队和智能车队成员,为学校的集体荣誉做出了积极贡献。机器人18班和科创21班曾获“北京市“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高校优秀学生基层组织“87级校友基金会最佳团队”等荣誉称号。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设立于2024年,依托学院深厚的办学基础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而建设,是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服务制造强国和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重要新工科专业。目前依托“卓创班”经验及相关研究生培养体系,已形成“本-研贯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融合、促创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仅需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理论,还将重点学习力学、控制理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制造系统、传感与运维等专业课程,具备解决智能设计、制造、检测与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依托“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建有五轴数控中心、激光切割设备、桥式三坐标测量机、智能制造仿真线等先进实验装备,教学科研硬件总价值超1100万元。校外与银河航天、北汽福田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实现课堂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服务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冶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始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第一课堂的紧密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学院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培育了智能车队、思创科技社团等精品学生科技团队;组建“优秀指导教师库”,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230人次,每年竞赛参与学生超过1000人次,实现全覆盖;建设“智能车实验室”、“思创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三个学生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提供场地1000平方米,购置设备价值350万元,每年拨付运行经费50万元。

  近年来,学生科技竞赛年均获奖800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200余人次,机器人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整合校内外科技孵化资源,拓展成果转化渠道,近三年,成功孵化科技类创业公司3家,文化传媒类公司4家,形成专利成果6项,本科生高水平科技论文4篇。2019年,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解魔方机器人》登陆央视“机智过人”栏目。

  学院已与国外数十所知名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外籍院士、国际顶尖学会主席等海外专家来院讲学。每年有百余名学生赴海外知名大学学习或参加学术活动,其中有近半数学生毕业后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学生出国深造率达15%以上,交流形式包括3+1长期项目、1-3个月短期交流计划等。

推荐资讯